重磅消息!安徽十四五规划通过,争创国家级滨湖科学城、国家级新区,合肥22个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超250亿。合肥都市圈传来大波好消息,合新高铁、巢马城际开工在即…
一、十四五规划通过,争创国家级滨湖科学城、国家级新区
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
01、高起点建设合肥滨湖新区
《建议》指出,“全力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支持合肥‘五高地一示范’建设,高起点建设合肥滨湖新区,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发展”。
02、聚力创建合肥滨湖科学城
借鉴世界知名科学城先进理念和建设模式,加强城市规划设计,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和城湖共生生态网络,优化综合创新环境,创建国家级科学城。
03、打造国际科学交流中心
依托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安徽创新馆,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交流和重大创新成果集中展示交流区。
创设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品牌活动和高端权威论坛,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科学交流中心。
04、有序推进撤县设市
依法稳妥推动行政区划调整,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拓展市辖区空间,有序推进“县改区”“县改市”。
二、合肥市2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250亿!
12月12日上午,合肥市第十三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暨肥东县协鑫高效光伏组件生产基地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在肥东县举行。
此次集中开工项目22个,总投资253.8亿元。
其中,产业类项目11个,总投资179.5亿元;政府性投资项目11个,总投资74.3亿元。
肥东县协鑫高效光伏组件生产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约40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15GW高效光伏组件的生产规模。
近期,合肥还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肥东白龙通用机场建设是我省规模最大、设施保障最完备的A1类通用机场。本期总投资4.6亿元,占地643亩,位于肥东县白龙镇。
项目计划2022年初实现首飞,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安徽省旗舰通用机场。
肥东白龙通用机场建成后,将提供良好的短途航空物流运输,成为全省应急航空救援主基地,还将提供公务商务飞行、短途运输、通用航空产业支撑以及城市公共服务等。
三、合肥都市圈好消息不断,合新高铁、巢马城际开工在即!
12月8日,合肥都市圈晒出了成绩单,交通、产业、等方面的下一步计划也已敲定。前三季度,都市圈GDP总量占全省比重超六成。
01、交通:轨道交通建设表现抢眼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关键。今年以来,轨道交通方面的表现尤为抢眼。
当前,合肥市已开通了3条轨道交通线路,5号线南段工程年底开通后,全市轨道交通里程将超过100公里。今年年内,将有10条轨道交通线路同时在建。
商合杭合肥以南段通车,合肥与芜湖之间实现高铁直达;合安高铁试运行,合新高铁(安徽段)初步设计获批,新桥机场S1线土建施工启动招标,“统筹推动合肥都市圈轨道一体化规划建设”纳入安徽省推进交通强国试点。
航空航运方面,《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合肥港总体规划(2035年)》先后获批,芜宣机场开展校飞,蚌埠民用机场获国家批准。
接下来,合肥都市圈还将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打造“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比如:在轨道交通方面,将开通运营合安高铁,开工建设合新高铁、巢马城际铁路、新桥机场S1线,加快推进合宁、合武高铁前期工作。
02、产业:与长三角产业合作不断强化
产业兴,则事业兴。合肥都市圈不断强化和长三角区域城市的产业互补发展,加强接轨上海,拓展与苏南、苏中和浙江等地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
如今,G60科创走廊在合肥已经打造了物联网、生物医药、环境产业、金融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小镇等5家挂牌园区,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
在合肥,已经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一批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产业标杆。
比如,以江淮蔚来、江淮大众、国轩高科、清华启迪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G60科创走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成立。
科大讯飞、安科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走向长三角,已与100多家长三角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在合肥签订合作发展项目。
在合肥都市圈内部,产业合作也是风生水起。滁州市推进新江玻璃与合肥海尔以及六安玻璃制造企业合作,建设产供销合作链;引进亿元以上新基建项目34个,总投资123.9亿元。
“十三五”交出亮丽答卷,“十四五”昂首再出发!
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高水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未来五年,相信合肥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将会迎来更大的跃升。
返回合肥365淘房>>